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随着第三期公演的落幕,彻底火了。
作为tvb与芒果tv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合办的港乐音综,16组歌手名单里,既有林子祥、叶倩文、李克勤等大众记忆里的“港乐符号”,也有单依纯、炎明熹、曾比特等新生代歌手。他们从一辆名为岚图梦想家的电动mpv中走出,在舞台上唱响《男儿当自强》《祝福》《海阔天空》《初恋》《单车》等等一系列经典粤语歌,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迷幻。
不得不承认,怀旧仍是流量密码,而世纪之交的香港,则是情怀的集散地。
可在情怀之外,港乐为什么能引起大家的沸腾呢?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三个问题——什么是港乐?港乐如何启蒙一代人?港乐黄金时代意味着什么?
港乐,一般特指香港流行音乐,这是以粤语为载体的表达形式。在上世纪70年代前,港乐几乎是一片空白,当时的香港,普遍听的要么是粤语的传统戏曲,要么是英文的流行音乐。
直到1974年,“初代歌神”许冠杰以粤语专辑《鬼马双星》揭开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序幕,也奠定了香港文化自信的开端。从那时起,以黄霑、郑国江、卢国沾为代表的香港音乐人,很鲜明的表达了民族认同和地缘情感,港乐从此才被认为是国货的一部分,并且成为香港精神的折射。
今年81岁的郑国江在《声生不息》出镜时说:“我的词中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,卢国沾写的是中国人的民族大义,而黄霑则是传达中国传统思想。”
歌手杨千嬅的表达更加直观,港乐“不只是音符或者旋律而已,而是记录了不同年代香港的生活文化”。
这就是港乐,一种文化符号,凝聚着包括港人在内的国人共同的情感,在中华文明这片和合而生、共融共进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流淌不息。
当时间的指针拨动到80年代,港乐在文化工业的日夜轰鸣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,不仅垄断了华人世界还引领东亚、东南亚潮流先锋,对外进行了强势又优质的文化输出,其中就包括广大的内地年轻人。
“港乐在我的少年时期扮演了一个心理辅导师的角色,它能疏解很多额外的情感。愉快是少年的本能,而敏感的少年也最懂得真正的愁滋味。”李健在《声生不息》里说的一席话,道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。
正因为如此,当“港乐”以综艺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,就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。因为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,港乐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,跟我们建立起新的联系。
这才是《声生不息》的意义,它看似在以怀旧的方式吹响港圈回潮的风,但本质上是在从文化根源的角度,探寻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,让年轻的一代人真正了解到港乐的精神内核,传承背后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,从而点亮中国声音背后的文化自信。